Logo

情况说明:唐纳德·J·特朗普总统宣布“公平与互惠计划”以应对贸易问题

“公平与互惠计划”:今天,唐纳德·J·特朗普总统签署了一份总统备忘录,要求制定一项全面计划,以恢复美国贸易关系的公平性,并应对非互惠性贸易安排。

- “公平与互惠计划”将寻求纠正国际贸易中长期存在的不平衡,并确保全面公平。

- 美国被占便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该计划将把美国工人放在首位,提高我们在各个工业领域的竞争力,减少我们的贸易逆差,并加强我们的经济和国家安全。

美国将不再容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然而我们的贸易伙伴却对我们的出口关闭市场。这种缺乏互惠性的做法是不公平的,并导致我们长期存在的大额年度贸易逆差。

- 有无数的例子表明,我们的贸易伙伴没有给予美国互惠待遇。

美国对乙醇的关税仅为2.5%。然而,巴西对美国乙醇出口征收18%的关税。因此,2024年,美国从巴西进口了超过2亿美元的乙醇,而美国仅向巴西出口了5200万美元的乙醇。

美国对农产品的平均最惠国(MFN)关税为5%。但印度的平均最惠国关税为39%。印度还对美国摩托车征收100%的关税,而我们仅对印度摩托车征收2.4%的关税。

欧盟可以向美国出口所有它想要的贝类。但欧盟禁止从我们48个州出口贝类,尽管欧盟在2020年承诺加快贝类出口的审批。因此,2023年,美国从欧盟进口了2.74亿美元的贝类,但仅向欧盟出口了3800万美元。

欧盟还对进口汽车征收10%的关税。而美国仅征收2.5%的关税。

2019年的一份报告发现,在132个国家和超过60万种产品线中,美国出口商在超过三分之二的情况下面临更高的关税。

- 美国对乙醇的关税仅为2.5%。然而,巴西对美国乙醇出口征收18%的关税。因此,2024年,美国从巴西进口了超过2亿美元的乙醇,而美国仅向巴西出口了5200万美元的乙醇。

- 美国对农产品的平均最惠国(MFN)关税为5%。但印度的平均最惠国关税为39%。印度还对美国摩托车征收100%的关税,而我们仅对印度摩托车征收2.4%的关税。

- 欧盟可以向美国出口所有它想要的贝类。但欧盟禁止从我们48个州出口贝类,尽管欧盟在2020年承诺加快贝类出口的审批。因此,2023年,美国从欧盟进口了2.74亿美元的贝类,但仅向欧盟出口了3800万美元。

- 欧盟还对进口汽车征收10%的关税。而美国仅征收2.5%的关税。

- 2019年的一份报告发现,在132个国家和超过60万种产品线中,美国出口商在超过三分之二的情况下面临更高的关税。

- 这种缺乏互惠性是美国长期存在的大额年度商品贸易逆差的一个来源:国外的封闭市场减少了美国的出口,而国内的开放市场导致了大量进口,这两者都削弱了美国的竞争力。

自1975年以来,美国每年都出现商品贸易逆差。2024年,我们的商品贸易逆差超过了1万亿美元。

由于近年来非互惠性壁垒的激增,美国现在在农业领域也出现了贸易逆差,2024年约为400亿美元。

- 自1975年以来,美国每年都出现商品贸易逆差。2024年,我们的商品贸易逆差超过了1万亿美元。

- 由于近年来非互惠性壁垒的激增,美国现在在农业领域也出现了贸易逆差,2024年约为400亿美元。

- 尽管美国没有这样的东西,而且只有美国应该被允许对美国公司征税,但贸易伙伴却向美国公司征收一种称为数字服务税的费用。

加拿大和法国每年通过这些税收各自从美国公司收取超过5亿美元。

总体而言,这些非互惠性税收每年给美国公司带来超过20亿美元的损失。

互惠性关税将为扭曲的国际贸易体系带来公平和繁荣,并阻止美国人被占便宜。

- 加拿大和法国每年通过这些税收各自从美国公司收取超过5亿美元。

- 总体而言,这些非互惠性税收每年给美国公司带来超过20亿美元的损失。

- 互惠性关税将为扭曲的国际贸易体系带来公平和繁荣,并阻止美国人被占便宜。

国际交易的艺术:特朗普总统继续履行美国人民赋予他的使命,在贸易问题上将美国放在首位。

- 正如特朗普总统在他上任第一天的《美国优先贸易政策》总统备忘录中所说,贸易政策是我们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

- 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总统成功结束了过时且不公平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并用历史性的美墨加协定(USMCA)取而代之,为美国工人带来了最大的胜利之一。

- 当我们的国家安全受到全球钢铁和铝供应过剩的威胁时,特朗普总统迅速采取行动,通过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征收关税来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

- 针对中国的知识产权盗窃、强制技术转让和其他不合理行为,特朗普总统坚定地采取行动,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并利用这一杠杆达成了历史性的双边经济协议。

就在上周,特朗普总统利用关税迫使加拿大和墨西哥在我们的北部和南部边界进行长期拖延的改革,确保美国公民的安全和保障。

www.us-acna.info (2025.02.13.)